黄金周重庆游客人均消费不足500元?旅游数据统计和过夜率是怎么回事
东方财富资讯君
2019-10-10 22:17:25
  • 3
  • 7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去重庆的游客真的很“节约”么?


  国庆假期结束,重庆接待游客人次排名全国第一,网友却发现按照官方统计的旅游总收入数据除以人次数据,重庆“外地游客人均旅游消费”只有484元。


  二线城市中的成都、南京十一假期游客人均消费过千,成都游客人均消费更是超过北京和上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地旅游委负责人以及统计专家时,旅游消费过夜率是被反复提及的一个关键词。如何让游客不仅仅是打卡景点,更能留下来吃喝玩住和增加消费,是目前各城市发展全域旅游面临的新课题。


  旅游统计数据是怎么来的?


  重庆旅游消费人次全国城市排名第一,按照官方数据简单计算,“外地游客人均消费”只有484元?引发不少网友“吐槽”,旅游数据统计是怎么来的?


  每个节日假期最后一天或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文化和旅游部会发布该假期的全国旅游消费数据,地方旅游局也会发布地区的旅游消费数据,具体包括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


  国家旅游数据是怎么统计的?国家统计局相关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家统计局只负责审批旅游调查制度和方案,不参与收集和数据汇总工作。全国和各地旅游人次和收入数据是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各省区市中型以上的风景区实现联网,在网上直接向文化和旅游部报送旅游人次和收入数据,由旅游局汇总。


  地方旅游消费数据是怎么来的?某省会城市旅游委主任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是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方法,由第三方公司抽样调查测算的数据,人次统计包括市内游客和市外游客。


  另一位曾在地级市旅游部门任职过一把手的政府人士也表示,旅游统计包括市内游客和市外游客,网传的重庆外地游客人均消费484元是不准确的,因为官方统计的人次数据不仅仅是指外地游客。


  同时,重庆的常住人口总数在我国城市中排名第一,或许这也是解释重庆游客人次全国排名第一的一个原因。


  对于旅游收入和人次的统计方法,上述政府人士透露,2017年他在旅游部门任职时,旅游数据统计一般是估算+抽样调查测算,主要统计四个指标,包括旅游人次总数和增速,旅游收入数据和增速。至于统计的科学性,他认为还有不断完善的空间。


  关于旅游数据的统计方法,记者在文化和旅游部官网上看到一份2016年底的全国旅游数据工作会上的相关领导谈旅游统计的发言稿。其中表示,首先旅游数据的指标体系必须是全国统一的,这样才能切实反映整个旅游行业和各地方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另外,指标设置要科学规范,统计方法要创新。长期以来,由于统计工作在旅游部门不受重视,认为数据可有可无,数据工作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导致该领域的创新滞后。


  为什么人均消费受关注?


  城市旅游消费数据一直都有,只是今年城市人均旅游消费数据突然引发了大范围关注。其中重庆、成都、武汉的数据被网友热议,这涉及到的旅游消费中的过夜率的问题。不少城市提出,要延长游客驻留时间、提高过夜率、扩大旅游消费。


  上述政府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于地方旅游部门来说,希望游客能“吸引得来,留得住,玩的好”,如果游客只是来景点打完卡就走了,对地方消费经济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如果旅客能住下来,住宿、餐饮等服务性消费增加,人均消费数据就上升了,所以提升游客过夜率很重要。


  对比西安与成都、杭州,在过往的统计中,西安的旅游人数与两市相当,但收入却相差甚远。陕西当地媒体报道,2016年,成都和杭州的旅游总收入分别超过了2500亿元,而西安只有1200多亿元,成都和杭州的游客人均消费在1500元左右,西安的这一数字仅为800元。


  在今年国庆假期因旅游上热搜的城市是重庆,假期重庆市公安局、文化旅游委多次发布“温馨提示”,请广大市民错峰出行,把更多空间留给外地游客。“重庆有多宠游客”上微博热搜,成为现象级话题。重庆到底有多少游客以及游客消费了多少,也受全民关注。


  除了迎来大批量游客,如何留住游客消费?这个话题地方旅游部门关心的话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关注。


  西安一位旅游部门官员表示,游客在这里多待一分钟,就有可能多消费,这样就直接提升了旅游的总收入。


  对于人均消费数据的测算,上述某省会城市旅游委主任表示,目前关于人均消费的统计,有的城市市内外游客比例大,各地消费水平也不一样,各地抽样统计的样本也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到数据的反馈。各地差距肯定是有的,但至于是否全面反映真实情况,不好比较。


  “比如,成都的人均消费高于北京上海,这怎么说呢?因为是抽样调查测算结果,不好评价。”上述某省会城市旅游委主任表示。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